Lighter 的 ETH 和 HL 的 XPL 都插针,如何避免大户操纵而被清算?

快链头条 2025-08-28 04:39:35
ETHXPL
阅读 1,522
二维码
微信扫一扫,分享此文章
在永续合约平台中,理解初始保证金(IM)和维持保证金(MM)是首要前提:IM 决定可开的最大杠杆,而 MM 则是清算线,当账户权益(抵押金 + 未实现盈亏)跌破 MM 时,系统会接管仓位并进入清算流程。清算触发并非以「最新成交价」为准,而是以标记价(Mark)作为核心参考。标记价一般由外部指数、预言机与平台自身订单簿共同决定,并经过平滑和防操纵处理,相较而言,指数价更接近外部现货参考,最新价则容易因瞬时扫单而失真。以 Hyperliquid 为例,其清算机制是当权益跌破 MM 时,系统优先将清算单直接打入订单簿,依靠市场化方式消化风险。大仓位通常会先行部分清算(例如 20%),冷却后再继续执行,如果仍无法完成清算且权益进一步跌破更深阈值(如低于 2/3×MM),就会触发后备清算机制,由 Liquidator Vault(HLP 组件)接手。该流程不收清算费,但在深度不足的盘前市场,清算单本身可能进一步推高或压低价格,形成连锁清算效应。XPL 事件正是这一机制的典型案例:巨鲸通过扫簿推高成交区间,导致标记价上跳,空头仓位迅速跌破维持保证金,引发连环清算,进而在数分钟内推动价格近 +200%,最终伴随主动获利了结而急速回落。 相比 Hyperliquid,Lighter 的清算机制更加「温和」。其设有三条阈值:初始保证金(IM)>维持保证金(MM)>关停保证金(CO)。当权益跌破 IM 时,进入预清算阶段,只能减仓不能加仓;跌破 MM 则进入「部分清算」,系统会按预先计算的零价格逐笔发 IOC 限价单来减仓。零价格的设计保证即便成交在该价格,账户健康度也不会继续恶化,若以更优价格成交,则抽取不超过 1% 的清算费用存入 LLP(保险基金)。若权益进一步跌至 CO 以下,则触发完全清算,清空全部仓位并将剩余抵押划入 LLP,若 LLP 资金不足则启用 ADL(自动减仓),由系统将对手方杠杆高或浮盈大的仓位部分减掉,以完成去杠杆。整体而言,Lighter 的思路是牺牲部分清算速度,换取对账户健康度和订单簿冲击的可控。这意味着它并非「更早爆仓」,而是通过分批减仓避免一次性扫簿,降低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。但代价是若按优于零价格成交会收取小额清算费。同时,在早期版本中,Lighter 的积分体系对清算金额有较大权重,导致用户甚至出现「刷爆仓换积分」的套利行为,最终在后续版本中被削弱。 对于普通交易者而言,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被操纵或过早清算。首先要关注筹码结构,例如 OI / 市值比率,若未平仓合约占市值比例过高,则代币价格极易被推动,典型案例是 HLP 清算金库持仓一度超过 JELLY 流通量 40%,最终引发价格连锁反应。其次是流动性深度,具体可通过测试推高或压低 2% 价格所需的买卖量来衡量,深度不足的代币更容易被大资金操纵。在主流 perp dex 上,BTC/USDT 的深度最高,其中 edgeX 为 600 万美元,Hyperliquid 为 500 万美元,Aster 为 400 万美元,而 Lighter 仅 100 万美元,差异显著。对于山寨币或盘前代币,风险更高。最后,一定要彻底理解平台的清算协议:标记价计算逻辑、分层保证金规则、清算比例、是否收取清算费以及清算费用流向。跨平台对冲并不等于保证安全,能逐仓就逐仓,能设止损就设止损,避免因深度和规则差异而被迫清算。整体来看,合约机制的风险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大,唯有深刻理解规则和控制仓位,才能尽可能降低被动清算的风险。\n原文链接

快链头条登载此文本着传递更多信息的缘由,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投资有风险,入市须谨慎。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。

推荐活动
...
风险提示
根据银保监会等五部门于 2018 年 8月发布《关于防范以「虚拟货币」「区块链」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》的文件, 请广大公众理性看待区块链,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乱坠的承诺,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,切实提高风险意识;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,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。